本帖最后由 857574942 于 2011-7-24 22:54 编辑
希望大家好好看看......我觉的蛮有用的..应该对手绘新人有帮助的!
线 条
记号线
| 素描和其他画种一样,当你经过对物象的观察和思考之后,立即着手布
局。于是在画面的上方、下方、左边和右边用短线定出图形的位置,并且跟
着用长线来画出图形的大体形状。譬如,画人像的时候,往往用竖线或斜线
来表现头部的方向,用横线定出五官的位置。也有的时候,为了把物体的比
例和位置画准确,往往在画面上先用线画一个三角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或椭圆形、或别的形状。画素描的时候,采用这种记号线的方法是常见的。 | 象征线和辅助线 | 线条还有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使用手段。如垂直线表示着平稳,水平线
表示平滑,斜线代表运动。画家在画素描的时候,总是采用这三种线条作为
造型的辅助线。当要确定物体的重心时,常常从力点开始向上画一根垂直线,
用它来检查画中的物体是否稳定。在画一个对称的物体时,在画面上先画一
根中轴线,然后再画出两边的对称形状。有时还用这根垂直线来测量物体偏
左还是偏右。用水平线去测量这个物体与那个物体之间的联系,看这两个物
体哪一个高些或者是低些,或测量同一个物体本身各个部分的高与低的差
异。而用斜线去测量物体与物体之间或一个物体本身的倾斜程度。 | 轮廓线
| ①外轮廓线。当小朋友画一个气球之类的物体时,他总是用铅笔或蜡笔
画成一个圈。如让他来画一面红旗,他会画成一个三角形或是矩形。虽然画
得都不那么逼真,但是他能用这些线表达出他对这些形的基本观念。这些线
叫做外轮廓线。用这种轮廓线表示着物体与物体外形的差别。
由此可见,外轮廓线的数量不等,就会产生出物象形的区别;同时,外
轮廓线的数量相等时,而它们的位置和比例不一样,又会影响着物象的形状。
另外,当明亮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其中受光的那一部分的外轮廓线给
人十分清晰的感觉,而没有受到光照明的是处在背光的那部分轮廓,如果它
的背景是受到光的照明时,那么,物体的这个部分轮廓也是很明确的。但和
投影相连接的那个背光部分的轮廓界限被削弱了,并目变得模糊不清。所以
外轮廓线也是形体消失的界限。由此,可以看出外轮廓线由于处在不同的环
境里,有些会显得十分清楚,而有些却变得模糊不清,产生着虚实变化。这
样,不但使物体呈现着立体感,也呈现出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的空间距
离。
②内轮廓线。一个物体除了具备着外轮廓线,还有一些内轮廓线。棱柱体和多面体除了那些清晰和模糊的外轮廓线外,它还有内轮廓线,这些交错
的内轮廓线是形体中面与面的衔接线。
物体的面在特定情况下,显示着它的某种特征。如果转动一下物体或者
移动一下画者的视点,因透视的变化,这些轮廓线也会引起方向和位置的变
动,物体的各个面会在我们的视觉上增大了或缩小了,它的形状也改变了,
若继续变动物体或视点,其中有些面会更扁,甚至扁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成
了物体的边缘,也就是成了物体的外轮廓线。
这些轮廓线是透视的总和,它决定着物体的方向、位置、比例和形状。
由这些线组成物体的各个面,又由面组成了物体的体积。所以,如果正确地
表达具有各种透视的轮廓线,也就画准了物体的形体。
| 排线
| 无数线条相对平行的并列叫做排线。素描中调子的获得是借助于排线,
利用不同的工具,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排线形式与方法,可以表现出丰富的
调子层次和各种物体的质感。
面的形状、调子的深浅、物体的质感等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排线方法。
排线的方向,通常由右上方向左下方往返进行排列。这种方法与人的生
理相适应,这种排线的方法在素描中用得最多。也有自上而下,自左至右进
行的。为了表现或者衬托某一个物体,往往是先按照它的边线形状进行排线,
然后,再由右上方至左下方进行排线。
一根根线条的轻重,直接影响着画面深浅调子的变化。在排线时,要避
免线的两端深,中间浅,要力求线条均匀。因为调子的获得,不是一次排线
所能达到的,常常需要多次排线才能成功。在第二次排的线不要与第一次排
的线相平行。如果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排线相平行,势必造成有线条重复显得
太深,而有些又造成空白,使调子不均匀。要让前一次排线与后一次排线交
错进行,要使线与线交错成扁棱状。这样,线条的多层排列就可以达到预想
调子的目的。
为了表现一个弧形面,可由深至浅或由浅至深进行排线。也可以采用由
密至疏或由疏至密的方法进行排列,钢笔画就是使用这一种方法。
排线形式有如下几种:
中锋、侧锋、平锋、粗线、细线、疏线、密线、长线、短线、排线后加
擦再排线。
|
比 例
比例与形态 | 物体都有自身的比例,它的某一方面起了变化,会引起身比例的变化,
因而会改变自身的形态。
①同样是三角形,因边长的比例不同而千姿百态。
②物体各边的外轮廓形状相同,比例不等,物体的形象不同。
③外轮廓的比例相同,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
以上种种类型说明,在画素描的时候,为把形表达得准确,既要注意物
体各部分长短的比例,又要注意它们的形状的比例,还要注意这些部分比例
已经准确后的位置。
| 标准比例(重点)
|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与物体的比例是千差万别的,人物的比例也是这样。
为了便于观察和区分各个基本的部分,画家们将人物的比例定出一个标准比
例。然后以这个标准比例为依据,定出每个人的比例特征。
人的身高比例是以头高为尺度的,以头顶到脚跟分成若干等分。每个画
家对人的身高概念和作画习惯都不一样,这个标准比例就有不同。米开朗琪
罗把**分成8个头高,绝大多数画家都采用这个标准。采用这个比例来画
人物画是比较理想的,不但造型美,而且易画易记。在男女的身高比例看,
这个比较的中高点(即全身的一半)正好是在耻骨。从耻骨往下看,双膝正
好在全身的1/4稍上。以耻骨往上看,耻骨到脐,脐到乳头,乳头到下颌正
好各是一个头高。两手向左右平伸时从左指端到右指端的长度等于全身的长
度。我国古代画家将人的全身比例分成7.5个头高,即是:立七、坐五、盘
三半。有些人还把人分成8.5个头高,甚至9个头高。所以这个标准比例是
相对的。
在头部的标准比例中,画家们的比例标准是统一的。把这个标准比例称
为三亭、五眼。即自发际线起至下分成三等分,称为三亭,发际至眉,眉至
鼻底,鼻底至下颌刚好相等。从左至右分成5等份,每等份正好等于眼的宽
度称五眼。眼恰好在头高的1/2线上。
有了以上这些标准比例然后按照每个人的具体特点进行作画,就容易得
多了。
| 感觉比例
| 标准比例只是测量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比例的依据,但这些是画家
平视和正面观察模特儿时的比例情况。往往画者与模特儿会形成一定的角
度,以致会产生一定的透视现象。这时,比例也跟着起了透视变化,如果还
是采用标准比例画出来的形象必然是错误的。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感觉比
例。
在采用感觉比例时,会发生下列的错觉:
①两根同样长短的线,横线似乎比竖线长些。
②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明的总是似乎比暗的大些。
③同样大小的物体,其中一个含有细节,另一个没有细节,有细节的物体似乎比没有细节的物体大些重些。
④同样大小的两个物体,其中一个远些,一个近些,远的物体似乎比近
的物体小些。
⑤两对大的物体的距离和两对小的物体的距离相同,但总是感到大的一
对物体距离近些,而另一对小的物体的距离要远些。
| .明暗调子比例
| 有些人相信素描中,那些感到明亮的调子,是由于与明亮调子相反的暗
调子的对照而已。于是为了衬托亮调而将暗调画得很黑,而又将反光部分画
得很亮,这是因为不懂得调子的比例所致。在素描中用明暗调子进行造型的
时候,明暗调子也是以比例关系作为基础的。但必须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明
暗调子比绘画中的明暗调子要丰富得多。因此,在素描中,不应用绝对的调
子比例来表现明暗,而只能保持预先计划好的调子比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往往要缩小物体自然中的调子,减少物体层次比例,使邻近的调子接近。如
果可以用三个调子的话就不要用四个调子,然后在规定调子的范围内,在亮
调子中添上高光,在暗调子中添上反光,严格其间的比例关系。采用有限的
调子表现物体,这样不但易画,而且也不至于破坏整个调子的关系。
当一个物体受到较强的光线照射时,这时每一个部分,由于明暗分明,
也就是受光的亮调子与背光的暗调子绘画反差大,而能清楚地辨别出它的轮
廓和形状,给人们以清晰的印象。反过来,这个物体受光较弱,它的各个面
的调子比例也应缩小,物体的形状也显得不很清楚。如果这个物体全部处在
投影之中,它的各个面的调子比例会更接近而没多大的差距,这个物体的形
状就会被隐藏起来。
如果在一个或一组物体中,企图突出主要的东西,可以用这种比例调子
来布置光线,在主要的地方使用较强的光线,而次要的地方布置微弱的光线
或让它们处在背光或者处于投影之中,这样在视觉上主要的东西便能突出,
并且整体感也很强。
| 比例的方法
| 在作画的时候,如何确定比例,这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将一个物
体或者一个画面分成零零碎碎的小块,是无法确定比例的。要确定比例,必
须有一个连贯性,那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完善的、内容充实的
整体。因此,首先目测或笔测它的整个高度与整个宽度的比例后恰当地安在
图画中;第二是从中找出大的体块部分与总体基本形体的比较,大的体块部
分与另一些大体块部分的比较,然后逐渐从这些大的体块中找出一些有关的
小体块。假如从局部开始,就无法确定比例。比例不准,就不可能画得准确。
|
立体感
立体的原理
| 假如在桌面上放着一张纸和一个火柴盒,便会觉得纸是平的,没有立体
的感觉。而火柴盒却感到立体。其原因是:纸只能看到一个面,火柴盒却能
看到三个面,从而不难发现,立体的条件是具有宽、高、深三度空间的。也
可以说立体是三个以上面的组合体。但是,初学者由于缺乏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没有树立一个立体感的观念,因而只是局部地观察物体。所
以当他描绘物体的时候,不会在画宽和高度的同时,正确地画出它的深度,
从而把物体的立体感画出来,却往往专心致志地去画物体的边缘轮廓线。
物体是由内部的结构决定立体的形状。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外
形,所以结构是立体外形的因素。不同的结构呈现出来的表层面也不同(包
括平面、凸面和凹面)。初学者以为物体与背影接界的边缘是外部形状。其
实它只是外形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物体的外形应包括它本身结构的不同所
产生的全部不同朝向的块面。所以在画外边缘轮廓的同时,还要画出通过面
表现立体的结构。画面能表现出结构就会有立体的感 | 创造表现立体的条件
| 立体性是物体的特征之一,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很好地表现出它
们的立体感。只有在体现出它们面的组合和结构时才能较好地画出它们的立
体感。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选择合适的角度。从某一个角度看,只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或两个面。
所以,选择的角度最好能看到物体三个以上的面。
②要善于归纳几何体。有些物体表面结构比较复杂,如人物头部的正面、
侧面或半侧面,深陷的眼窝,向前突出的眉弓和前额,两块较平的颧骨,中
间突出的鼻子,还有鲜明的下颌轮廓等。若把它们归纳成具有几块明确的面
的几何形体就易于表现了。
人体也是这样,把复杂的人体各个部分理解为几何体块,在光的照明下
就不难发现它的立体感。
③有效的照明。微弱的光线或是全正面光和全对光,会影响立体的效果。
要表现立体感最好是光线比较明亮而且集中射到物体的隆起或凹陷处,而不
是它的边缘。光源与物体也要有适合的角度,如斜射光线、顶射光线、半逆
光线,还可以加辅助光和反光。
| 表现立体感的方法
| 表现立体感的方法,常常有以下三种:
①用明暗表现立体感。物体由各种不同的面组合而成。在光的作用下,
各种与光源不同转向的面,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深浅调子。在观察物体立体
感时首先要考虑到体积,然后才考虑面,最后才考虑到线。在素描的顺序中
则是一点、二线、三面,最后是体积。这就是用点与线来定出塑造形体的面
之后,由深到浅地依次对比地画出明暗调子来。
②用明暗与轮廓线相结合的画法表现立体感。这种轮廓线是指外轮廓线
和内轮廓线,也就是结构线。用它去画出物体的。形体结构。以结构线为主,
以明暗调子为辅,或以明暗为主,以轮廓线为辅。其作画步骤有以下两种:
其一,先用线画出形体结构,再加上明暗调子。
其二,先用调子画出立体感觉,再加结构线。
③用变化轮廓线表现出立体感。用粗细、轻重、虚实等富有变化的线画
出物体的形体结构,也可以像天朝画的皴染那样,加少许阴影。
|
空间感
几何透视法
| 几何透视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平行线的会聚,它像公路或铁路伸向远方那
样,越远越小,而越近就越大。我们利用这个几何透视原理,可以画出任何
物体的空间距离。在拒绝物体形体的时候也是这样近的大远的小。
①同样大小的图形感觉上远近相同。
②不同大小的图形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③相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远近一样。
④不同大小的苹果感觉上大的近些,小的远些。
同样,任何一个物体,由于它们在空间时与观者的位置不同,在图画中
也有高低位置的区别而出现空间感觉。俯视时, 在图画中位置是近的物体低,
远的物体高;仰视时,近的高,远的低。 | 视觉透视法
| 如果我们站在高山上,就会立刻发现,在我们前面的花草和树木,它们
在阳光下明暗的强烈对比,清晰的形体和结构便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百米
之外的这些物体,就看得不大清楚。如再看远一点,就会发现树林披上一层
蓝色的色彩,并感觉它们连成一片,随着距离的增加会显得模糊不清,我们
称这种视觉现象叫做视觉透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彼此都围绕着空
气。可见空气是不完全透明的。不管是室外写生还是室内写生,由于物体周
围都围绕着不完全透明的空气,都会产生视觉透视。我们可利用视觉透视的
原理画出所有物体的空间距离。一个大半侧面的老人头像,他离我们很近的
一边,应很好地加以研究它的明暗对比和形体结构,并要充分地把它表达出
来。距离我们远的那一边,则它的处理方法也随之改变以后,便能呈现出较
好的空间距离。
| 晕光衬托法
| 当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不易找出其几何透视的关系,也很难发现视
觉关系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空间幻觉,仿佛是一个物体的后面有一些模糊的
光带或光环,在心里感到它们依然有一个空间距离。在晴天的中午时间,如
果我们走过公园就不难发现,在大树下的任何物体或人物都有这种联系。你
就会发现,树叶与树叶之间会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环。若从光环中射出的一
道道光带,再射到物体或人的背后,使物体或人突出在树叶的前方,造成空
间距离。
人们画人物画和石膏像常用这种带晕光衬托的方法,衬托时可以采用有
像背景或无像背景,在有像背景中可以处理一些光环或光带,在无像背景中
可以在物体的周围画一层与边缘的部分相反色度的调子,而在物体的边缘的
下部画一层接近的色度调子,使其产生一些似乎光带的变化,这样可以将物
体推向前面。
| 焦点透视法 |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物体的时候,一次只能集中在一点上,并会感到这一
点十分鲜明清晰,而这点以外的物体距离这个点越远就越不清楚,这一点叫
做焦点。利用这种视觉现象来表现物体空间透视的方法叫焦点透视。当你要
使前面的物体和后面的物体拉开空间距离的时候,你就要把前面的物体画得
具体而清晰一些,而把后面的物体画得朦胧一些,从而就会有不同的空间感。
如果你想突出一个物体的主要部分,让别的部分处于次要地位,你就把主要
的部分充分而清晰地画出来,而将其他的部分画得模糊一些。 | .遮露法 | 人们认识物体的空间距离,不但通过视觉,有时还通过联想起作用。往
往由两者结合在一起,来展示物体的空间感。譬如,我们手上拿着一本书,
当我们看这本书时,不难发现,其他物体被书全遮挡住或部分被遮挡住,并
且还会感觉到这本书距离我们最近,而被遮挡的物体距离我们远些。当我们
看到被描绘在一幅画面上的物体,很快就会联想到露的在前面,被遮的在后
面。
如果将两个物体并列放置,它们离我们的远近是一样的。若我们变动一
下角度,或将它们变动一下位置去看。其中一个物体全露,另一个物体被部
分遮挡,它们之间便有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从而在前后的差异中产生深度
空间的感觉。
在描绘几个以上的物体时未必要物体全露,全露不但造成混乱,重点不
突出。还会影响空间感。
从以上五种情况可以看出,物体因位置不同,会出现以下的空间规律:
近的大,远的小;
近的长,远的短;
近的宽,远的窄;
近的粗,远的细;
在两个物体中,全露的近,被遮挡的远。
俯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下方,远的则在上方。
仰视时,近的物体在画面的上方,远的则在下方;
近的物体层次多,远的则少;
近的物体形体清晰,远的模糊;
近的物体结构具体,远的简略;
近的物体明暗对比强,远的对比弱;
近的物体复杂,远的简单;
近的物体实,远的物体虚。
|
以上....是我在网上一个叫赛野画室上看到的一些知识......(复制人家东西好歹给人家留个名不是- -!!!)
嘛~~应广大绘友的要求...帖子现在被我编辑了下.....要图有图....要字有字...
(虽然图和内容不靠谱)不过有些人看图不看字.....我想这次你怎么也得看点字了把.~~喵...要是还**....我也没办法了...自己不看怎么说也没办法....这些对新人真得很有用的.....浪费不了你多少时间....与其在帖子上问来问去不如自己了解下...虽然画得一般...但别人问起你起码可以像模像样的回答了...也很有面子不是  嘛....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