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没有江西南昌的朋友,某是木有去过青云谱的,只是有所听闻,也不知以后有没有机会去,或许某的狐子狐孙曾在那儿驻留过罢~笑~~且写一二感想,迎合版块里文化的主题,若有出入,请不吝赐教。
++++++++++++++++++++++++++++++++++++++++++++++++++++++++++++++++++++++++++++++
初识青云谱,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中。它是位居南昌幽静处的一座寺庙,或许作为寺庙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与众不同,但是它所承载的文化,确实值得一辈一辈的后来者去仰慕和继承。
青云谱最初是个道观,主持者不是别人,正是那本是堂堂明朝王室后裔,后来却做了和尚的杰出艺术家——朱耷。或许你会说,一个会作画的和尚,在现代的寺院中,一抓一大把。没错,也许他——八大山人并不起眼,但他的画作,确实现在会作画的“艺术”创造者,倾其一生恐也难以匹敌的。
在十一区大阪市立美术馆中藏有朱耷晚年的一副巨幅山水图——
丘壑遥相矗立,洒脱的留白之间,将景色的远近分明得自然,白与黑的交错之中,透露着不仅仅是景色的怡然安宁,更有画者的一片隐逸情怀,被静静地渲染纸上。若你有机会能伫立在那幅画的面前,一定记得闭目聆听,从那山的远方传来的清歌与鸟鸣,还有山人他自己与世无争又坦荡的豁然之情。
是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绘画作品被附加上了太多繁杂的情感,似乎,已经很少能看到像先**家们的那种超然洒脱的笔墨了。或者说,即使能有那样的旷世之作,那份质朴的、纯粹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心,也不复存在了吧。
还好,在青云谱的静谧处,当你走近它时,你能摸得到看得到感受得到,属于我们天朝古老水墨文化的精深博大,青云谱将它揣在怀中,用自己的体温温暖着它们,给我们每个来访者,不同的侧面去欣赏。
倘若你是个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恰恰又对天朝的水墨感兴趣,记得趁年华静好时,去青云谱走一遭吧,带上一份虔诚的心,去仰慕那份坦诚而透彻的灵魂。
++++++++++++++++++++++++++++++++++++++++++++++++++++++++++++++++++++++++++++++
以下为青云谱的简介:
青云谱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的南部,因境内的“青云谱道院”而得名,有“英雄城南大门”之称。
青云谱为八大山人故居。青云谱原是一处历史悠久的道院。相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到此开基炼丹,创建道场,“炼丹成仙”。西汉时南昌县尉梅福弃官隐居于此,后建梅仙祠。晋朝许逊治水也在此开辟道场,始创“净明宗教”,易名为“太极观”,从此正式形成道统,属净明道派。至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道士许逊之“净明真境”,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唐太和五年(831年),刺史周逊又易名为“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又敕赐名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明末清初,明代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朱良月(即朱耷、画名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牛石慧),因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后又将“圃”改“谱”。从此,八大山人便成了青云圃的开山祖师。后人还建立了“正开山祖道朗号良月文号八大山人朱真人”功德堂的牌位。
园内有前、中、后三殿。前殿祀关羽,中殿祀吕洞宾,后殿祀许逊。后殿院中有桂树数枝,相传为万振元手植。每至仲秋,桂香四溢,十分清幽。整个园内古树参天,曲径幽回,亭台玲珑。外有清泉环抱,内有异花奇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
园内藏有八大山人(别号有雪个、个山、人屋等)真迹。朱耷擅长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形象夸张;书法学王献之,风格自成一家。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清代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006年青云谱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