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发~
位于帝都西北郊海淀区,距帝都城区15公里。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原名清漪园,面积290万平方米,水面约占3/4,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现在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为天朝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遭八国联军破坏,许多建筑物被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园内建筑以光绪十四(1888),慈禧太后 佛香阁为中心,有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活动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这里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巧妙的长廊、壮观的十七孔桥等景观描摹着一代皇家园林典雅庄重的风范,是帝都的标志之一。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清晏舫俗称石舫 清晏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