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殘風弄影 于 2011-3-23 23:07 编辑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基本内容简介
拼音:hé shang
英文:Buddhist monk
“和尚”[1]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现在一般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元杂剧中称之为“洁郎”
定义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至高无上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界只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丘都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涅磐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田的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天朝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根据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天朝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律制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天朝人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剃度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剃光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剃度来源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释迦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多离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才能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情牵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佛**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佛教刚刚传入天朝时,其他仪式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当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是三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关于戒疤 请参考:
《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有一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这是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外在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和尚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时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现在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介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历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实,佛教是不兴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国和天朝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天朝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上也不会出现戒疤。
戒疤的起源与终结 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须用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虔诚信佛的决心。这就是天朝汉地僧人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天朝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头顶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族僧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传戒 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使之成为正式僧尼。
从求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许多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同意、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这在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全寺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为**,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叫做“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地一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弥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岁之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二十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行授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条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也因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萨戒,有10重戒、48轻戒,但这不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戒必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以下同时授受。
烧戒疤的习俗 据说起源于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戒者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并且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残害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佛学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有强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俗称“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发明,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慧能以后任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烧戒疤补充 除汉族外,其他民族僧人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说有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习俗,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据说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借以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民逃到僧众里面去。
历史典故 元将,伯牙吾台氏。从讨李璮,战老僧口,斩获甚众。从攻襄阳,赞画有方。从丞相伯颜渡江,与宋军战于柳子、鲁洑、新滩、沌口。后二年围潭州,城破,诸将欲屠城,和尚力持不可,一城赖以全活。后官常德路达鲁花赤,复擢岭南、广西道提刑按察使。
老挝和尚 在老挝大部分男人小时候都当过和尚,5岁左右被送进寺院,叫NOVICE,跟和尚学习佛法、英语、法语和其他知识。如果20岁的时候还不离开寺院,就直接升为MONK,也就是正式的和尚。不过大部分的人到时候都会还俗,用受过的教育来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老挝男人来说,如果没当过和尚,简直就是人生的最大憾事。
历代高僧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天朝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盘》、《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天朝传播佛教。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天朝精神,开创了天朝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慧可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法如 上party人,俗姓王。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福裕 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出家后拜休林为师。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圆寂。元皇庆元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仪同三司并晋国公。
紧那罗 不知其来历。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
慧光 (487~536)
慧光,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不久在少林寺出家。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他圆寂于河北邺郡。
洪遵 (530~608)
洪遵,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资云。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慧安 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报恩 (1058~1111)
报恩,黎阳人,俗姓刘。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
教亨 (1150~1219)
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请住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同光 (700~770)
同光,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他投会善寺普寂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安史之乱时,他似避祸于荆州。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
法玩 (715~790)
法玩,山西人,俗姓张。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塔在少林寺西侧。
文才 (1273~1352)
文才,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其父为居士。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谒访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接着他隐居于终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但他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辞退。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圆寂。
邵元 邵元,号古源,俗姓源。他原是十一区国山**但州**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十一区嘉历二年,1327年)来天朝。先在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庵达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之职,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并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作为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参予大藏经的翻译。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十一区。
了改 (1335~1421)
了改,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十四岁时拜少林寺提点训公为师,二十一岁时受戒。他曾在香山参访月印长老,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辞退,但仍驻少林寺,直到圆寂。
文载 (1454~1523)
文载,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寂。
悟须 (?~1563)
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为师。十数年后辞别**,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圆寂。悟须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正道 (1547~1609)
正道,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他开始在上蓝寺出家,拜和尚为师。二十岁后跟从知休禅师,住在南岳净瓶崖。知休指点他参谒逊庵,后又指点他到少林寺参谒幻休常润。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为少林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圆寂。
恒林 (1865~1923)
恒林,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后又被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击土匪,备尝辛苦。**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
行正 (1914~1987)
行正,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其他文章《和尚》 作者:许嵩
不知你是否已将这个词汇淡忘了。早些年往往有一些剃了光头,穿了袈裟,拿了钵盂的人,穿梭于各大居民区,逐户化缘。这些人刚开始神情若仙,谈吐不凡,而且往往以老衲自居,哪怕他只有30岁。一旦化缘不成,则缘飞缘灭,凶相毕露。一年夏天去过一个很有名气的寺庙,正当我被宏伟的千手观音像深深的震撼时,一个戴着墨镜的和尚打着手机风尘仆仆的从我面前拂过;还有一次去过一个没有名气的寺庙,院内的大墙上赫然是:普及一胎,抵制二胎,消灭三胎。
然而假的究竟不是真的。真和尚精通佛理,看破红尘,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影响着尘世中的我们。比如在不久前的高三动员大会上老师是这么讲的:哪位同学学习的时候能坐得住,能心无杂念,成绩就能搞上去。以前我不相信这东西,因为比如植物人就很能坐得住,且心无杂念,可惜成绩没搞上去脑力先搞下去了。现在看来要修成正果就需真像和尚一样避世高蹈,隐姓埋名。天朝禅宗第五祖弘忍大师讲:大厦之材,本出幽谷。大意是建造大厦的木材,本来就出自幽深的山谷,不会在人聚之处长成。因为远离人群,不被刀斧砍削损伤,才能够一一长成大才。
许多年前那部《大话西游》莫名其妙的把和尚置于了婆婆喵喵的境地,从此唐僧成了啰嗦的代名词,且一蹶不振,永不超生。对此我的看法是,喜剧该有一个底线,就是别把无知当有趣。和尚招谁惹谁了?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去诋毁它,给它塑造一个与他恰恰相反的形象。南宗禅其实把念经鄙弃为无事忙,能不开口,则不开口,因为“口是祸门,言多必失,沉默是金,静心向禅”。相传,佛陀曾于灵山大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大众皆茫然,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在这拈花微笑,心心交汇之间,迦叶尊者成为传灯一祖。可见多做多想,少说空话,才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和尚把对人宇宙的顿悟分成三个境界。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形迹”。这是描写寻找真理的本体不得的情况。其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描写似已悟道而实未了悟的阶段。最高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说在瞬间中得到了永恒,刹那间成终古,超越思虑执著后显示出的澄明境界。如果讲我们的高一高二分别处在第一第二境的话,那么高三就是该到第三境界的时候了。当然郁闷和茫然是有的,因为现世有许多的矛盾和不公。可惜的是,从原始人出现贫富分化后,人类社会不再公平。愤世嫉俗的人像一只反过来蜷缩的刺猬,用自己的刺折磨自己。因此学习和尚的看破红尘吧!即使不出家,旷达些也是好的。
电影《食神》里有这样一句台词,大意是:世界上根本没有食神,只要用心烧饭每个人都是食神。虽然逻辑上讲不通,但套用一下还是可以的,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没有和尚只要用心做事用心领悟人生,每个人都是和尚。
网络用语 一月稿费高达几千的网络文学作者成为大神;和尚其来源同流行用语,指网络上一些签约的作者A签上架了,长时间没有多少稿钱,就称作者或者版主为和尚或者道士、尼姑。网络文学群里常简称这些作者为和尚。
歌曲《和尚》 和尚
曲:胡彦斌 词:胡彦斌
丛林深处一座破庙不为香客关注
一个和尚形单孤独 与世隔绝没人光顾
穿着打满补丁的僧服 寒风吹透身上的破布
看家狗瘦的皮包骨 一日三餐以吃草为主
庙里神仙破碎斑驳 依然摆着Pose瞪着眼珠
神龛前的帘布 挂着硕大的黑蜘蛛
和尚虽然没人监督 照样念经颂佛
吃粮全靠自己耕锄 见了可作荤菜的猎物不敢捕
早起晚睡看起来很忙碌 兢兢业业从不知道辛苦
偶尔来了赶路的歇脚此处 糯饭恭候并指明下山的路
要是烧香的是位年轻的女施主 吓得和尚直念阿弥陀佛
年复一年 和尚变得残年风烛
心中有佛 行善乃是衣钵
扶幼助孺 岂能熟视无睹
权贵财富 本是身外之物
习文弄武 求知强身之路
心中有佛 行善乃是衣钵
孤单寂寞 静心修炼脱俗
茶淡食粗 穿肠都是污浊
不辞劳苦 修得来世成佛
阿弥陀佛......
如今我佛又添一大神僧:OMATA
此贴还是和尚的SF我就撞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