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楽 于 2013-4-23 17:50 编辑 ( Z- q5 M9 S* d+ F7 p! T9 f
1 M! ^7 T! f. w% K& C
【仙剑版】清明活动——活动结束2 ^" b" K7 g( n* F. E% J
* r" h5 ^. J, j$ }# l6 p- W3 z
不用与仙剑有任何关联,只是单纯的缅怀你所挂念的人或事!
- v( m+ B/ K0 J1 n- Y1 k* P0 }在这个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请写下一份你的思念吧~遥寄你缅怀的人,呈上一份对生命的礼赞
5 j5 M# l( ?% A+ m
; s+ x, v- z' G# L
回复奖励:20HB+10贡献~~10HB +5贡献(根据字里行间思念层度而定!)1 R: i) y6 W# j
活动时间: 4.3~4.7
% f [2 h7 H# J
9 b+ r0 i( E( _, i仙剑、古剑、轩辕剑!( b8 X3 U- y6 K& V9 `9 G
在剑的世界里,有别离的悲鸣,也有相逢的欢歌。) o; {! N8 l" {, k6 K; e. R
在剑的世界里,伊或惘然若失,吾亦或柔肠百转。$ i! ^' E) M- b) R* N. B7 r7 t
然而一切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 e3 @$ K3 d _6 F- x( }始终,这样相信着,所以心怀希望,面朝阳光。5 J1 M( x6 m& g( ^/ g! o
3 p0 {- _$ I; D' Q! ?6 k0 v
正所谓:其人虽已陌,千载有余情& E3 g: J3 k. P" k i
还记得紫萱在那坟冢前轻吟“萱花寂寞红,亭亭发几丛”
2 n5 O1 L& Y6 K9 X. N6 J( _( H
- u8 Q/ H- T& ?8 P! D" y) o/ y. B
还记得菱纱墓旁两只蝴蝶翩翩而舞,似在流连往昔的缱绻万千 + V" i) L2 H& T4 r. R
0 l' m9 Y+ P+ m$ f) r z7 h0 W6 |# o
还记得柏乔断腕的那一瞬——英雄长离,把无数剑芒化作胜利的旌旗
9 [8 b$ P( R# B4 O+ v4 X2 ^
6 j( |/ o) u: b" q" N2 X
( v5 k/ u$ `% w9 m0 B- {
还记得苏苏魂飞魄散,虽眼角盈泪,却仍然吟诵“我不后悔”的诗歌
& y8 ?' K6 l! t5 l
: {9 p! ?3 x- [1 D" I! Y$ f
: ]2 ]& z7 _. J5 [( J& J每次的离别,都是为下一次的相遇做准备,如果有来生,离别又何妨!
" o1 ]" a1 ^ y& R
↓↓↓版块科普↓↓↓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天朝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离家出走。在离家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7 J; s2 R( a5 v0 N K. E( f
|